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开展了《系统部署与运维》《软件测试》两门课程的公开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院长彭佳红、院长助理杨柳及全体当次无教学任务的教师参与听课,共同探讨教学创新与实践融合的有效方法。
3月13日上午1-2节课,包燕老师在6-407教室为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系统部署与运维》公开课。本次课程围绕“项目3 任务1:Ubuntu系统安装与配置”展开,包燕老师以社区安防监测系统为实际案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Ubuntu系统在项目开发中的核心作用。
课堂上,包燕老师从Linux系统的基础知识切入,系统梳理了Linux的发展脉络、文件体系结构及Ubuntu的突出优势,讲解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过结合真实应用场景的任务设计,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授课过程中,包老师注重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形式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氛围较活跃。课后反馈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较强、讲解深入浅出,尤其对Ubuntu系统配置与项目应用的衔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3月14日上午3-4节课,王丹丹老师在6-401教室讲授了《软件测试》课程中的第三章“黑盒测试技术”相关内容,重点讲解了“3.1 黑盒测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3.2 黑盒测试的方法”。王老师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黑盒测试的核心概念及其在软件测试中的重要性。课堂上,王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黑盒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较积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教研组分别对两位老师的上课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在课程重难点方面,包燕老师在讲解Ubuntu系统安装与配置时,能够抓住Linux文件体系结构和Ubuntu优势等核心内容,但任务设计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可以进一步优化;王丹丹老师在讲解黑盒测试技术的优缺点和方法时,重点突出,但部分学生对测试方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课程实例方面,两位老师都注重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实例的选择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项目需求,以增强代入感和实践能力。此外,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例如在Ubuntu系统配置中融入更多复杂场景,或在黑盒测试中引入更多典型行业案例。课堂互动方面,两位老师都注重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互动的内容可以更加深入,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提升互动质量和效果。总体而言,两位老师的课程设计各有亮点,但在实例选择、课程深度和互动形式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此次公开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为学院教师搭建了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也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学院将继续推动此类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用户登录